睡意朦朧中,筆者被同伴的驚嘆聲和機艙里些許的躁動吵醒。透過舷窗朝下望去,飛機正貼著大不列顛島的海岸飛行,一抹朝陽從天邊顯現,河流、道路、森林、村莊從濃霧中擠了出來。不多時,倫敦到了。然而不曾想到,這座城市給旅人的第一份見面禮,藏在錯綜復雜的交通網絡里。
在英國,地鐵并不是每個城市都具備的交通方式,它主要集中在某些大城市。倫敦地鐵是其中廣為人知且線路最為復雜的地鐵系統,為倫敦的交通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抵達倫敦后,筆者一行為了省事,沒有購買交通卡,而是直接用信用卡貼卡支付。倫敦地鐵2.8英鎊(約合人民幣27元)的起步價著實不便宜,在全球主要城市的地鐵票價中也處于高位。
然而,抵達英國的次日,當結束一天行程于傍晚時分返回倫敦時,竟撞上了醞釀已久的地鐵大罷工。這場罷工由英國鐵路、海事與運輸工會(RMT)組織,約1萬名員工參與,為期5天,涉及司機、信號員、維修工等關鍵崗位,導致倫敦地鐵大部分線路關閉,主要車站人去站空、一片蕭索。這場罷工被英國工會認為是30年來最大規模的鐵路罷工。他們提出罷工的必要性在于,薪資增長無法跟上創下40年新高的通貨膨脹。據英國央行預測,由于能源價格攀升等因素的影響,英國今年的通脹率預計將超過10%。
罷工期間,除伊麗莎白線與地上鐵維持有限服務外,倫敦地鐵網絡幾乎全面停擺。最終,我們被迫改乘公交車返回住宿地,卻又趕上晚高峰。倫敦的道路系統早在幾百年前的工業革命時期就已定型,街道狹窄,因此地面交通在早晚高峰時段非常擁堵。面對大排長龍的路況,大街上的共享單車成了“緊俏品”,一車難求。
到英國的第四天,我們計劃乘火車前往曼徹斯特。為了應對地鐵停運,不得不更早起床,乘坐公交車前往尤斯頓火車站。車輛到達公交站臺時,雙層巴士的車廂里已經擠滿了通勤者,帶著三個大行李箱的我們面面相覷,心里已做好了乘坐下一趟車的準備。這時,司機回過頭請求站在下層車廂的乘客到上層去,為我們挪出了一片空間,還有上班族起身為我們讓座,讓我們在“大罷工”中意外體會到了一些來自異鄉陌生人的善意。
罷工所產生的影響難被忽視。由于地鐵在倫敦公共交通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罷工對市民出行與城市秩序的沖擊可想而知。由于此次罷工,近33年來首次出現僅20%火車線路運營的局面,嚴重沖擊了通勤者和相關產業。據英國商會估算,單日罷工導致倫敦經濟損失超1.2億英鎊,餐飲、零售、旅游等行業首當其沖。
此次罷工已是2022年以來倫敦地鐵的第四次罷工。倫敦地鐵頻繁罷工的背后,折射出英國公共交通行業在通脹高企背景下的普遍運營壓力。英國公共部門工資增速長期低于通脹,導致“實際收入縮水”。英國工會聯盟(TUC)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5年間,地鐵工人實際工資下降15%,而同期生活成本上升50%。
但對此,相關經營單位早已深陷長期收支失衡的泥潭而無力解決。一方面,倫敦地鐵的日常運營支出并不低。特別是其部分線路建于19世紀,老化基礎設施需巨額維護費用。另一方面,相關投資明顯不足。據獨立機構“公共政策研究所”的報告,英國過去10年對鐵路與地鐵的投資僅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9%,遠低于歐盟1.6%的平均水平。
此次倫敦地鐵工會代表員工向雇主提出至少加薪7%的要求,但雇主僅同意在員工接受工作方式改變和裁員的前提下提供2%—3%的漲幅。政府與工會之間的薪酬談判分歧明顯,公眾對此意見不一。民意調查機構YouGov調查顯示,對本次罷工行動,37%的受調查者表示支持,而45%的受調查者持反對意見。
倫敦地鐵的困境也是英國經濟提振乏力困境的縮影。那些深埋地下的軌道,既是工業文明的驕傲遺產,也成為當下社會裂痕的見證。
當筆者一行準備離開倫敦時,此次罷工風波已暫告一段落,倫敦地鐵也已陸續恢復運營。但倫敦交通局與工會的博弈仍在繼續,由于雙方立場難以調和,后續的談判依舊可能破裂,罷工隨時可能卷土重來。如何讓“倫敦持續運轉”,依然是一道難度很大的考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