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11時11分,隨著“醒獅7號”盾構機刀盤順利沖破最后一道地層屏障,標志著由中鐵七局承建的佛山地鐵四號線一期工程綠島湖北站至羅務路站區間(以下簡稱“綠羅區間”)左線盾構隧道順利實現貫通,項目建設由此全面駛入“快速道”。
創新工法 破解工期難題
此次貫通的綠羅區間左線隧道全長約2181米,由1454環管片拼裝而成。 佛山地鐵四號線一期工程線路全長約55.22千米,設車站33座,西起三水區北江大道,東至南海區港口路。
中鐵七局承建佛山地鐵四號線一期工程7標段,包含2座地下車站、3個盾構區間,全長6.80千米。 此次貫通的綠羅區間左線隧道全長約2181米,由1454環管片拼裝而成。
施工期間,項目建設團隊曾面臨嚴峻的工期緊張挑戰,原工籌計劃以羅務路站為始發端,綠島湖北站為接收端,且要求在廣湛高鐵驗收前完成盾構穿越施工作業,工期緊、施工任務重。
面對難題,項目部迅速啟動方案優化機制,協調多家單位、多次組織開展技術研討,創新調整施工策略,利用綠島湖北站原有盾構吊出口反向始發掘進,直達羅務路站接收的施工方案,成功化解了工期壓力,順利實現了貫通節點目標。
攻堅多重風險 鑄就貫通之路
“醒獅7號”盾構機歷時8個月的掘進,穿越潭州水道、大片區工業廠房、污水處理廠、高壓燃氣管道、廣湛高鐵等多處重大風險源。施工區域地處河口三角洲地貌,盾構施工需穿越中粗砂、淤泥質土、碎屑巖全風化層、強風化細砂巖等多種復雜地層,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地下水位埋藏淺,存在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與基巖裂隙水雙重地下水環境,部分區域還探測到有毒有害氣體,施工難度極具挑戰。
針對穿越潭州水道的難題,項目部聯合華南地區盾構及水利領域權威專家開展多輪方案論證,通過設計優化,調整隧道縱坡,規避水道底部粉細砂、卵石地層;建立“24小時全域監測+動態風險預警”機制,將沉降精度控制在3毫米內。歷時18天,盾構機安全順利完成國家二級航道293米的施工任務,實現了航道正常通行與工程安全順利建設“兩不誤”。
面對連續長度達570米的天然基礎密集廠房區域,盾構下穿前,項目建設團隊主動對接屬地政府,推動對盾構掘進影響范圍內人員進行臨遷疏散,對建筑物裂縫、傾斜情況開展現狀預評估并建立監測基準,采用袖閥管注漿對房屋基礎及隧道周邊土體預加固。掘進過程中優化渣土改良方案,加密變形監測頻率;穿越完成后邀請第三方檢測機構再次評估,對比前后數據確保廠房結構穩定。歷時45天,盾構施工安全穿越該區域,施工過程中監測數據滿足設計規范要求,19棟建筑物未發現任何變形開裂情況,全部順利移交完成。
為應對廣湛高鐵分段靜態驗收壓力,項目部通過“MIDAS”三維有限元軟件動態模擬施工影響,開展專項應急演練。下穿前采用帶壓開倉技術檢查更換盾構刀具,嚴格控制掘進參數與同步注漿工藝,實行24小時領導帶班值守制度,最終僅用3天便完成穿越廣湛高鐵的施工任務,沉降精度控制在±2毫米的標準規范范圍內,獲得相關單位高度認可。
此外,項目建設團隊在應對風險與挑戰前做好充分準備。全面維保盾構機設備,確保密封、注漿、渣土改良系統性能穩定;采用地質雷達預探測風險區域,穿越后進行全覆蓋掃描檢測,同時通過加強隧道通風、實時監測氣體濃度,筑牢有毒有害氣體防范防線。 綠羅區間左線隧道的順利貫通,既以反向掘進的創新思路突破解決了工期緊張的難題,又用實績印證了方案、技術革新的成效,更為穿越復雜地層及多個重大風險源的地鐵盾構施工積累了實戰密碼。
佛山地鐵四號線作為串聯禪城區、南海區、三水區的東西向骨干線路,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區域軌道交通網絡,增強城市綜合配套能力,推動廣佛同城與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為共建共享“軌道上的大灣區”注入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