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唐城際鐵路北京城市副中心段近日正式進入按圖行車試驗階段,全線貫通運營預計年內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也將于今年內具備開通條件,北京即將迎來“八站兩場”(八座火車站、兩座機場)樞紐新格局。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走進正在進行收尾工作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登上京唐城際試運行列車,提前感受這座亞洲最大地下綜合交通樞紐的獨特魅力,以及城際列車十余分鐘直達河北燕郊的高效便捷。
作為《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明確的全國性客運樞紐,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是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標志性工程。隨著施工的推進,這座大型交通樞紐站的獨特風貌已基本呈現。
站在樞紐外,十片連綿靈動,寓意著“揚帆起航、千帆競發”的“京帆”屋蓋格外吸睛,它們不僅是樞紐唯一露出地面的建筑部分,更以極具辨識度的造型,成為北京承載城市文化與建筑美學的標志性景觀。“京帆”屋蓋貫穿綠色節能設計理念,通過設置穿孔遮陽板、泡泡采光頂ETFE氣枕(同水立方),平衡冷熱負荷。屋蓋下方是車站的采光井,陽光透過“京帆”下的“膜”結構,可直接照射到地下32米深的候車站臺層,為旅客打造出一座“地下陽光車站”。
地下三層功能分區清晰
副中心站樞紐總建筑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其特別之處在于其中地下建筑規模達128萬平方米。整座建筑始終堅持一體化設計與建設的理念,2019年11月正式開工,構建起“地下樞紐地上城、上下高度融合”的獨特格局。
來到車站西進站口,“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紅色大字格外醒目。步入樞紐,地下三層的結構功能分區十分清晰。樞紐東西兩側的咽喉區(B0.5層)規劃了公交場站與旅游大巴區域。B1層兼具進站功能與城市服務,城市通廊、下沉廣場、商業步行街及配套設施錯落分布,宛如一座開放包容的“城市會客廳”。乘坐火車的旅客需在此完成實名制驗證驗票進站和安檢。鐵路綜合服務中心也位于該層南側,可辦理火車票購買、改簽、退票以及臨時身份證制證業務。
旅客安檢后,可乘坐電動扶梯抵達B2層,這里以城際鐵路候車廳和軌道交通換乘為主,未來地鐵6號線、平谷線在此實現無縫銜接,同時布局了出租車、網約車區,方便旅客快速換乘。據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站長柴宇介紹,該層東西兩側分布著檢票口,目前共設置7個檢票口(分A口和B口),合計14條檢票通道。“試運行階段,車站每天8點20分到18點20分,開行去往燕郊站、大廠站的京唐城際列車共6對,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到燕郊站只需10分鐘左右。”
B3層為城際鐵路站臺層,按8臺14線(含正線)規模設計,目前開通4臺7線,主要服務京唐、京濱城際鐵路線。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現,這里的每個站臺都建有混凝土屏蔽罩,站臺地面與屏蔽罩之間還安裝了具備防火功能的站臺門,旅客的乘降安全有了雙重保障。
據了解,后續,副中心站樞紐地上部分還將打造涵蓋辦公、商業、公寓、酒店等多元業態的城市綜合體,形成特色商務辦公組團與城市級活力商圈,實現交通功能與城市生活的高度融合。
按圖行車十余分鐘抵達燕郊站
探訪完造型獨特的地下火車站,北京青年報記者登上了京唐城際北京城市副中心站開往燕郊站的G55305次試運行列車。這是一趟復興號CR400BF型動車組列車,金色與白色涂裝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金鳳凰”。全列定員576人,設有商務座、一等座、二等座及餐車。
據北京客運段京秦車隊列車長劉倩介紹,11月11日,京唐城際鐵路北京城市副中心段開始按圖試運行,車隊選拔了一批業務骨干承擔試運行業務。全員開展線路特點、車型設備、應急處置等專項培訓,重點強化乘務人員手動開關車門、旅客應急疏散等實操技能,保證旅客乘降安全。
“我們乘務員都有值乘京唐列車的經驗,推出了不少服務舉措,比如,在車內為旅客配備愛心便民服務箱,內有五色中國結,方便為重點旅客提供精準貼心的服務;還準備了多功能充電寶、指甲刀、女士用品等,方便旅客隨時取用。京唐城際全線貫通后,這些好的服務經驗和舉措也將延續,讓乘車旅客在短暫的旅途中感受到舒適、便捷。”劉倩說道。
G55305次列車僅用時十余分鐘就抵達了河北燕郊站,這讓不少體驗的記者發出驚嘆。據了解,京唐城際鐵路北京城市副中心段進入按圖行車試驗,是運行試驗中最后一個環節,也是線路正式開通運營前最后一個測試項目,標志著該線路進入開通運營倒計時。這一階段在正常運營條件下的非載客運行,可以真實記錄列車的正晚點數量、正點率,檢驗各系統在模擬運營條件下的適應性和穩定性,使提前上崗的運輸、客運等運營人員得到充分實作培訓,滿足開通運營各項標準和要求。
京唐城際深度提升三地百姓出行效率
據京津冀城際鐵路投資有限公司所屬京唐公司總經理郭友強介紹,京唐城際鐵路全長149公里,設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燕郊站(改建)、大廠站、香河站、寶坻站、玉田南站、唐山西站、唐山站(既有)等8座車站,其中京唐城際鐵路燕郊至唐山段已于2022年12月30日投入運營,北京城市副中心段預計將于今年年內建成通車,并實現全線貫通。
郭友強表示,待線路開通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可實現與河北省唐山市、天津市寶坻區、天津市北辰區等多地的便捷直達,進一步縮短京津冀城市間的時空距離,提高百姓的出行效率,對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帶動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一名一線建設者,北京市重大項目辦鐵路工程建設協調處儲衛星表示,京唐城際鐵路起自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終至河北省唐山站,全線149公里,規劃、建設、實施歷時十年之久,全線貫通后將實現京津冀1小時通勤都市圈、京津冀主要城市間2小時通達。京唐城際鐵路全線貫通運營后,意味著“軌道上的京津冀”的進一步構建與融合。下一步,北京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逐步進入實施階段,下一輪“十五五”建設規劃項目研究業已啟動,這些項目將進一步構建完善京津冀城市群城際鐵路網。
核心 北京將迎“八站兩場”樞紐新格局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率先突破的重點領域,交通一體化已從“藍圖”變為“現實”。2014年以來清河站、北京朝陽站、北京豐臺站相繼投用,北京形成了“七站兩場”格局。待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全部建成投用后,這里將集成起2條城際鐵路、4條城市軌道交通、1條骨干鐵路、1條市郊鐵路及15條公交接駁線路,成為亞洲最大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北京也將正式邁入“八站兩場”(八座火車站、兩座機場)樞紐新格局。
據了解,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京雄城際、京唐(京濱)城際、津興城際等多條鐵路相繼通車,北京市域4條市郊鐵路運營總里程達365公里,“軌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
截至2024年底,京津冀區域高鐵總里程從2013年的1284公里增至2669公里,實現區域內所有地級市全覆蓋,鐵路營業里程超1.1萬公里,“1小時交通圈”初具規模。其中,國家高鐵主通道持續完善,京張、京哈等高鐵縮短了京津冀與東北、西北的聯通時間,區域主要城市間基本實現1.5至2小時通達;城際鐵路網絡讓京津冀城市群內部聯系更緊密,北京至6個毗鄰區域均實現1小時內通達,京雄津保唐“0.5—1小時交通圈”正式形成。



















